张海涛︱悲欣交集——宇宙方舟2020的微缩景观 by TanBo

关键词:悲情、温情、危机、使命、乐观、善良、绝望、死亡、幽默、永生

《宇宙方舟2020之火龙眼》剧场从艺术媒介上进行大胆的跨界:行为、影像、表演、戏剧、装置、机器人、数字人等多媒体混搭,整个非线剧情像时光机器一样穿越时空:过去、现在、将来。

Read More

2023蛇口戏剧节|五千平米旧厂房上演链接未来的沉浸式环境剧场 by TanBo

深圳新闻网2023年11月11日讯(记者 吴炳然)你试过在一个面积有五千平米的旧厂房里,或站着或走动着观看一场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剧场吗?你试过一个剧场一秒带你走进20年前深圳的生活场景吗?你试过在一个剧场里看别人的故事仿佛自己在做人生选择吗?

Read More

炭叹:从影像到剧场─伪造现场与创造现实 by TanBo

由于意识到影像的终极是“拟像”,我渐渐陷入一种脱离现实的虚无中,发现自己需要真实的行动、以及人和人的接触来确认自己的实体存在。通过像 《未知仪式》这样的混合性创作,我越来越享受在“现场”中表演,于是开始转向剧场、行为等现场艺术领域,并致力于创作参与式、沉浸式、特定场景的作品。

Read More

环境剧场「Space Ark2020_Day968」在深圳南头古城上演 by TanBo

9月17日晚,一场沉浸式环境剧场在南头古城if工厂上演,现场20位公众演员在“窗口”中上演自己或与家人在隔离中的真实故事,随着一艘在地球上停留了968天的「Space Ark2020」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将全场气氛烘托至高位,这场别具一格的环境剧场也将划向句点。

Read More

YAV|方舱2020,准备发射 by TanBo

2021 YAV 青年艺术孵化项目的入选项目《方舱2020》是由艺术家炭叹发起的系列作品,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环境剧场/社会介入性表演。它的“故事”从2020年1月23日的封城的武汉出发,以奇葩的科幻视角、各类普通人的隔离情境来讨论疫情中人类的现状。

Read More

薩滿旅程與「內視」的藝術 by TanBo

中國藝術家炭嘆這十年來經歷了從外向內的創作轉向,跨媒介行為表演也取代了過去較為純粹的影像創作形式,自2015年起她持續進行的「未知儀式」系列計畫中,設定、部署於各種廢墟般特定場域的神秘儀式,以電影、攝影、裝置等不同介面凝聚了畫面,這是她近兩年來深入薩滿的序曲。

Read More

比利时布鲁塞尔Le Clignoteur艺术空间的个展/放映/表演“未知仪式之一”,2017年1月 by TanBo

2017年1月12日,炭叹的跨媒介作品《未知仪式之一》的首个个展于比利时布鲁塞尔Le Clignoteur艺术空间开幕,展览了数十件摄影图片与装置作品,并以“三部曲”的形式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不同章节的电影放映。更特别的是,每天除了 常规放映,还有不同种类的、出其不意的现场表演:一方面,作为音乐人的TanBo(炭叹& Eric Bribosia)与另一个布鲁塞尔的即兴爵士/实验音乐组合"CABANE"对影片进行了 现场再度配乐;另一方面,作为行为艺术家的TanBo也做了与电影中的剧情相关的现场行为表演。TanBo相信,这个展览就是一场仪式,而任何一种人类学 意义上的仪式都是“跨媒介”、“全媒体”的——她不需要被某一种表达媒介、艺术类型所束缚, 更可以消除时间、空间和社群的界限……

放映与表演日程:

1月12日  “人间”

20:00-22:30放映,行为表演

1月13日  “地狱”

20:00-24:00放映,配乐,实验音乐演出,派对,+音乐组合"CABANE" (Fred Becker & Anne Collet)

1月14日  “天堂”

14:00-19:00放映,配乐,行为表演

地址:Le Clignoteur, Place de la vieille halle aux blés 30, 1000 Brussels

 

“未知仪式”是炭叹的一个长期跨媒介艺术项目,此项目立足于在特定场景中的即兴创作,以及各种人类仪式的研究,试图用电影、剧场、行为艺术与音乐综合构 筑一场场魔幻的、未知的旅途。这个项目的第一个作品是跨媒介影像/行为表演《未知仪式之一》,经过历时两年的创作、拍摄、制作后于近日刚刚完成;影像可作 为三部曲形式的实验电影长片、也可作为录像装置展出。

《未知仪式之一》详情:http://www.tan-bo.com/unknown-ritual-cn

这次在Le Clignoteur艺术空间的展览中,除了播放影像,更展示了一系列相关的摄影与装置作品。根据特殊的展览空间,炭叹用一个欧式古典展示柜将“天堂、人间、地狱”平均分为六层,并把摄影作品与现成品拼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正中心,创造了一个连结着中国武汉的、迷你的“平行宇宙”。

展示柜全貌,自上而下第一层、二层为“天堂”,三层、四层为“人间”,五层、六层为“地狱”

“天堂”系列装置与摄影作品

“人间”系列装置与摄影作品

“地狱”系列装置与摄影作品

TanBo组合友情参演奥地利乐队Parallel Asteroid的中国巡演 by TanBo

Eric Bribosia:键盘,合成器

炭叹:声音拼贴,电子氛围,人声

2016年10月18日与26日,TanBo组合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Parallel Asteroid(“平行小行星”乐队)中国巡演的杭州站和武汉站演出,分别在Loopy Livehouse和VOX Livehouse进行。

这两场演出中,TanBo的音乐相较以往更多地专注于即兴的部分,倾向于氛围、噪音与迷幻电子乐。在武汉的演出中,他们与Parallel Asteroid、民谣音乐人培培、与噪音乐手Blindman一起进行了半小时的即兴合作,6位来自四方、偶然相聚的音乐人们创共同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玄妙幻境……

10月26日武汉VOX Livehouse演出

10月18日杭州Loopy Livehouse演出

关于Parallel Asteroid/平行小行星乐队

Lan Cao(越南):合成器;

Gregor Siedl (奥地利):萨克斯、管乐、各种非乐器的小玩意——如猎哨

风格:当代音乐,实验音乐,即兴,氛围

网站:https://parallelasteroid.com/ 

“平行小行星”乐队将实验、声学与电子声音以当代音乐的美学熔于一炉。他们的音乐来自在对声音本身、和有表现力的多元/自由风格的研究,并由两位音乐人的自觉力、与快速的相互反应力牵引着……Lan Cao有着古典和当代音乐的背景,而Gregor Siedl则来自实验与即兴音乐领域。他们共同的特质是在作曲和即兴中热衷于极具拓展性的技术、结构和作曲方式, 以求探索人类与非人类的新的情感表达方式。

10月至11月,他们在中国展开了一场巡演,两颗平行的小行星将穿越重重维度,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台北等城市引起一阵阵实验音乐的风云幻化。

TanBo组合赴乌镇戏剧节为实验戏剧《灵魂辞典》“献声”,2016年10月 by TanBo

                                                                      &nbs…

                                                                           乌镇戏剧节官网上对《灵魂辞典》的介绍

2016年10月,TanBo组合作为2016年乌镇戏剧节的特邀剧目(戏剧节最重要的单元)《灵魂辞典》的音乐与声音创作人、表演者,参与了21日、22日的两场表演。

这两场演出场场爆满,获得了很多来自观众和戏剧人的好评。当代戏剧理论界泰斗、德国著名剧场学家汉斯·蒂斯·雷曼,以及柏林赫尔梯行政学院国际文化政策高级研究员Hans-Georg Knoop到场观看,并在演后与导演李凝与演职员交流,给予了这部剧相当高的评价。

TanBo为此剧量身打造了实验、工业氛围浓厚的音乐与声音,并在现场配乐、参与舞台上的部分演出。他们的创作游刃在作曲与即兴之间,声音与肢体之间,戏剧与行为之间,拓展了《灵魂辞典》多维度的艺术空间,是国内肢体剧场里鲜见的声音塑造。在2015年,他们就参加了北京青年戏剧节上的首演, 这次又专程回国加入乌镇戏剧节的演出,可以说是为《灵魂辞典》在中国最重要和前卫的两个戏剧节的“战场”上添加了一把耀眼的火焰……

《灵魂辞典》作品介绍详情请点击 这里

关于乌镇戏剧节:

乌镇戏剧节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乌镇戏剧节由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小镇对话以及戏剧小课堂等单元组成。以拥有1300年历史的乌镇为舞台,共邀全球戏剧爱好者和生活梦想家来到美丽的乌镇体验心灵的狂欢。

每年数十部国内外特邀剧目,经典力作,展现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十二部青年竞演,擂台奔走,展开年轻生命力的激情角逐;上千场古镇嘉年华,五光十色,开启前所未有的大众狂欢;小镇对话携手戏剧小课堂,字字珠玑,聆听大师的思想火花……

乌镇戏剧节演出场所多元化且具专业性。美轮美奂的乌镇大剧院率七个大小功能各异的室内剧场和一个大型户外剧场组成了独特的表演空间群体,更有街道巷湾、户外广场,随处可见精彩表演。戏剧节的乌镇,如戏剧的天堂。

第四届乌镇戏剧节主题 – []

《玉篇》眺望也,《类篇》远视也。

眺,是一种魄力,勇于突破,敢于挑战

眺,是一种格局,开放包容,多元共存

眺,是一种祝愿,源自内心,远眺希望

目之所及,兆其未来。

炭叹的两幅摄影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互绘•相知——中外美术作品展”,2016年9月 by TanBo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互绘·相知——中外美术作品展”于9月10日下午2点在北京炎黄艺术馆拉开帷幕。逾200件囊括6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情的中外美术作品齐聚展览,全面呈现中外美术家眼中的多彩世界。

此 次展览以中国美协对外交流项目为主导,以“一带一路”为主线,集中展示近年来协会对外美术交流成果,共分四大板块,涵盖国、油、版、雕、水彩、综合材料、 装置艺术等诸多门类。与三年前首次“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作品展相比,参展作品件数、涉及国家数量都几乎翻倍。其中,“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全面聚焦 “一带一路”国家,作品以开阔的创作视野、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语言,描绘出和而不同、缤纷多彩的沿线国家风光。同时,邀请国外美术家以中国为题进行创 作,使中外美术家通过相互描绘,展示不同民族艺术语言之优长,共同感悟“丝路精神”厚重的文化底蕴,借助“互绘”,实现“相知”。

此 外,“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还将继续呈现近两年海外研修创作人员汲取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历程与最新成果;“巴黎国际艺术城吕霞光画室研修”则首 次梳理30余年来中国美术家们在巴黎吕霞光画室的收获与记忆,展示画室为培养造就中国美术名家、推动中法两国乃至国际美术交流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及深远意义,并向吕霞光先生致敬。

炭叹参展作品:

再生的马格利特

The Reborn Magritte

图片装置

Photographic Installations

57cm×80cm 2015

这两张数码图片取材于布鲁塞尔的跳蚤市场。作者发现一个中国皇帝的形象赫然树立在的欧洲餐具和小天使烛台中间;数不清的各国玩偶像接受阅兵一样密集地“站在一起”,仿佛置身于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中。他笔下的种种细节,与眼前的旧物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所有物件仿佛都因新的组合而“再生”成为一幅幅超现实主义作品。

The two digital pictures borrowed motifs from flea markets in Brussels. The artists potted the figure of a Chinese emperor among European tableware and little angle candlesticks. Countless doll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crowded together”as if they were in a military parade. The entire scene resembles master pieces by Belgium surrealist artist Rene Magritte, as the details of his painting thread what’s before us with such cohesiveness. All the materials seem to be“reborn” into surrealism works in this brand new combination.

                       炭叹 “ 再生的马格利特Ⅰ (2015)

                      炭叹 “ 再生的马格利特 (2015)

新浪、搜狐、雅昌、艺术档案、318艺术网等媒体报道“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重庆站” by TanBo

2016年6月11日-6月20日,“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重庆站”在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成功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四十余件艺术家组合TanBo在威尼斯创作的摄影和影像作品,以及艺术家炭叹在重庆现场创作的装置、行为表演作品。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在6月12日举行的盛大的“颁奖礼”,当日艺术界群星云集,在众人的见证下,三位幸运的观众获得了“精英艺术家金、银、铜奖”……

以下为不完全的媒体报道示例:

2016年6月7日,新浪报道:《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重庆站将长江当代美术馆开幕》

http://collection.sina.com.cn/ddys/xwys/2016-06-07/doc-ifxsvenx3595932.shtml

2016年6月7日,318艺术网报道:《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重庆站》 

http://www.318art.cn/article-view-1042.html

2016年6月7日,雅昌报道:《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重庆站)》

http://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44866.html

2016年6月12日,雅昌报道:《重生-扩展之“当代媒体艺术展”:一场多元化的视听盛宴》

http://news.artron.net/20160612/n844554.html

2016年6月14日,今日头条报道:《“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重庆站”颁奖礼盛大举行》

http://www.toutiao.com/i6295881116746252801/

2016年6月23日,搜狐报道:《“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重庆站”展览回顾》

http://mt.sohu.com/20160623/n455963643.shtml

2016年6月26日,艺术档案报道:《[现场]“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重庆站” 》

http://www.artda.cn/view.php?tid=10178&cid=14

2016年7月8日,318艺术网报道:《“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重庆站”展览回顾》 

http://www.318art.cn/article-view-1054.html

2016年5月广州“影观武汉”展览对炭叹的访谈 by TanBo

               炭叹在7月武汉K11艺术村举行的“影观武汉”巡展上

 

5月,TanBo组合的两个行为艺术影像作品《我们与艺术无关》、《艺术必须是轻松的;艺术家必须是轻松的》于广州的【小洲动态影像计划】第十二回: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上展出。就这两个作品,展览主办方“你我空间 (U&M Space)对炭叹进行了专访。

【小洲动态影像计划】第十二回: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

策展人:肖尧、尚季惟、邱涛

学术支持:袁晓舫、李巨川

项目策划:胡震、杨帆

设计执行:邱涛

展览时间:2016/04/17 – 2016/06/18

展览地点:广州市海珠区小洲人民礼堂

 

你我空间:无论是在《我们与艺术无关》还是在《艺术必须是轻松的,艺术家必须是轻松的》里,当你以一种自在轻松得就像日常生活一样的方式参与到艺术中时,旁人的驻足观看似乎又让这种轻松的行为变得并不常态与轻松,你觉得轻松的艺术和艺术家是需要被围观的吗?你觉得“轻松的艺术和艺术家”和“日常的生活和人”这两组概念一样吗?

炭叹:感谢你们认真思考了这个作品题目的意义!这个作品名字戏虐地篡改了著名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必须是美丽的,艺术家必须是美丽的》,但跟她在那个作品中“强迫症”般地拼命梳头的状态相反,我们却穿着睡衣、轻松地在“艺术殿堂”里漫步;跟阿布拉莫维奇的观念异曲同工的是,她在用不美丽的行为反讽“艺术家必须是美丽的”,而我们也在用不轻松的行为反讽“艺术家必须是轻松的”。我想通过“故作轻松”的行为问问大家——在今天这个很多艺术家不用“自残”、随随便便就能拿出一些“艺术作品”的时代,艺术需要被抬到这么高的地位吗——即需要被围观吗?艺术家和日常生活中的人真的有多大的区别吗?你们的问题就是我的回答。


你我空间:你觉得有参与不了艺术的人吗?

炭叹:从理论上来说,没有参与不了的人,只有想不想参与的人。从实际上来说,还是有参与不了的人,因为目前的“艺术家”称号主要来源于“圈子文化”,如果没有能力进入这个“圈子”,即使有再惊世骇俗的作品,也不能像“艺术家”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也是我的这两个行为作品,以及囊括这两个作品的艺术项目“Venize双年展”想探讨的主要问题(“Venize双年展”是由TanBo在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发展而成的一个“平行”的、类似“钓鱼网站”概念的自创双年展)。今天,当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看到一个“高大上”的双年展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其背后的机制,一个“普通人”如何成为艺术家,一个双年展如何选择艺术家?



你我空间:《Venize双年展》的重要道具面具,你在挑选它们时有什么特别的心思吗?面具上的表情以及特别的外型是你某些情感或想法的表达吗?

炭叹:这两个面具是威尼斯城市文化的符号,都是著名的戏剧角色面具,但一般是金色和彩色的。当时我们路过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看到这两个面具时立刻产生了灵感,因为它们是一反常态的白色,本意是让顾客自己涂色——因此戴上这两个面具,我们就摇身一变为饰演“艺术家”的演员,但是我们的属性会由戴着“有色眼镜”的观众自己来判断。关于面具上的表情,并不代表任何情感,只是荒诞的存在。



你我空间:独特的面具似乎让《Venize双年展》系列作品拥有了一个符号,并且似乎会让人更容易记住这些作品,这是你创作时的意图吗?

炭叹:面具肯定是一种符号,就像上个问题的答案中说的。但是,创作时我并没有想这样是否会更容易让人记住——特别是在这两个行为作品的即兴创作过程中,我没有考虑太多观众的反应,观众的反应越千差万别,对我来说越成功。



你我空间:你怎么看待艺术作品的再次介入?

炭叹:杜尚在上世纪20年代就教会了人们“现成品”的概念,既然生活物品可以被当成现成品,艺术作品当然也可以。个人认为,当代艺术品的价值是由历史、政治及商业联结成的产业链决定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艺术品,可能过几年就成了一个奢侈品、商品、生活用品、乃至废品,因此它们不但蕴含着“艺术属性”,同时也有“物质属性”。我与其说是“介入”了他人的作品,不如说是发现了属于我的一些“现成品”——实际上我也并没有真的“介入”,在我离开现场后,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我”的痕迹。即使是在《我们与艺术无关》中,看起来我“打扰”了那些艺术家们的表演,但我认为是他们自己首先走到了观众中间,而不是在一个剧场的舞台上。既然他们与观众共享一个公共空间,我作为一个买了票的“观众”,当然有权利在观众区做我想做的事。换作是我在表演,有观众来“捣乱”,我只会觉得我的作品产生了效应,而不会像当时那个男表演者一样认为“被干扰”。需要声明的是,我并不想破坏任何一位艺术家原有的作品,因此我在发表“ Venize双年展” 的一系列的作品时,把涉及到的各个艺术家及作品名字标注了出来。我只是希望以我的反应,与这些作品产生一些有趣的对话,我相信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希望观众能跟他们的作品对话,而不是像游客一样走马观花。



你我空间:你怎么看待所谓的“官方”艺术家与“非官方”艺术家?你觉得两种艺术家之间的界限明显吗?

 炭叹:在这两个作品的介绍里,我用“官方艺术家”这个词只是指被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真正邀请了的艺术家,以对比我的“游击队”式创作。实际上,虽然在艺术界没有真正的“官方”与“非官方”之分,但是还是有“段位”不同的艺术家——这就导致了有些艺术家能进世界三大双年展,有些却不行。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个“段位”是怎么形成的,是哪些人认定的,其实答案跟第二个问题差不多……非常感谢你们的这些精彩问题,每一题都切中要害!期待你们对TanBo的“介入”与“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