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叹的两个作品将于【小洲动态影像计划】——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上展出 by TanBo

5月,炭叹的两个行为艺术影像作品《我们与艺术无关》、《艺术必须是轻松的;艺术家必须是轻松的》将于【小洲动态影像计划】第十二回: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上展出。这两个作品是他们自2015年11月起创作的长期艺术项目“Venize双年展“中的重要行为/表演作品,可以说是激发炭叹把这个艺术项目做成“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的灵感原点。因此,对“Venize双年展“有各种好奇与不解的观众,可以通过这两个作品,揣测出一些端倪、展开自由的联想。作品的具体介绍与视频请看——

《我们与艺术无关》 http://www.tan-bo.com/we-have-nothing-to-do-with-art-cn

《艺术必须是轻松的;艺术家必须是轻松的》 http://www.tan-bo.com/art-must-be-relax-artist-must-be-relax-cn 

【小洲动态影像计划】第十二回: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

策展人:肖尧、尚季惟、邱涛

学术支持:袁晓舫、李巨川

项目策划:胡震、杨帆

设计执行:邱涛

展览时间:2016/04/17 – 2016/06/18

展览地点:广州市海珠区小洲人民礼堂

武汉青年影像创作群展展览单元:

武汉·城市

参展艺术家

张彦峰、周罡、简小敏、魏源、祝虹、蔡凯

现代化的呐喊

参展艺术家

CPTT(蔡鹏+陶陶)、周罡、梅健、简小敏、刘纹羊、刘凡

关系·联系

参展艺术家

梅健、CPTT(蔡鹏+陶陶)、王晓新、路昌步、魏源、祝虹、炭叹(TanBo)

光·影

参展艺术家

王晓新、路昌步、王静伟、CPTT(蔡鹏+陶陶)、汤孟元

主办机构:你我空间(U&M Space)

你我空间是以小洲人民礼堂为据点,由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创建的替代性艺术空间,致力于当代艺术系统内外的探索和实验,为你为我提供当代艺术思想传播和社会实践的平台。无限拉近你我距离,孕育你我之间的无限可能。

“影像的力量:2015-2016小洲动态影像计划”是你我空间首个跨年度的艺术实验项目,自 2015 年项目启动以来,先后邀请国内外数十位以影像为媒介进行创作的当代艺术家,根据不同的主题,甄选作品分回展映,通过新的策展理念,特别是策展人与艺术家,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的换位思考,以及一年365 天持续不断的影像展播,探索当代艺术,特别是影像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小洲人民礼堂)乃至社会更广范围内有效传播的方法途径,消弭当代艺术与社会大众之间的阻隔,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显现当代艺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2016国际艺术大展“异质共生”策展人蔡青对话TanBo by TanBo

Venize双年展世界巡展即将于6月登陆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成为年度国际艺术大展“异质共生”的一个特别项目。不久前,策展人蔡青与Venize双年展的获奖艺术家TanBo(炭叹&Eric Bribosia)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全文如下。

 

蔡:你们怎么想到这个“威尼斯获奖”作品计划的?

TanBo: 这个作品缘起于炭叹在某次大型艺术颁奖礼上没有获奖,心生“羡慕忌妒恨”,而产生了“自己给自己颁奖”想法。不久后她就对身边的很多艺术家朋友放下了狠话——“我一定要去威尼斯双年展获奖!”并对搭档Eric Bribosia讲了她的想法,两人达成共识——“此奖势在必得”,于是迅速制定了前往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做作品的“作战计划”。

这样的缘由也许太过荒唐,但是炭叹和Eric Bribosia经过在各自的“艺术圈”内多年的摸爬滚打,虽然不幸没有获得过这样重量级的国际大奖,但是逐渐看明白了很多“圈内潜规则”,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对艺术和对自身的质问。他们想通过自己亲手创造的一个“不明觉厉”的国际双年展及其世界巡展,向当代艺术提出以下问题:

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艺术品?(一个举世瞩目的双年展?一个高大上的艺术空间?一大波新闻媒体?一个天价拍卖会?还是一本“权威”著作?)

什么决定了谁是艺术家?(一个“体制认可”的头衔?一个亮瞎眼的奖杯?一大把钞票?还是一帮“你值得拥有”的“圈中好友”?)

谁是观众?(是买票入场看双年展的人?是对艺术有鉴赏能力的人?还是大街上的游客?以及微信朋友圈里的任意陌生人?)

“作品”真的是“作品本身”,还是通知大家“我做了个作品?”(我们每天都收到数不清的展览邀请函,但我们知道展览里有什么作品吗?即使去看了展览,我们真的看了作品吗?)

蔡:当时在网络上看到这条消息,完全以为是真的。因为你们确实是东西方完美融合的典范呀,谈谈你们怎样走到一起来的。

TanBo: 谢谢赞赏! TanBo当然谈不上“完美”,但确实想以“东西融合”的方式来做艺术。炭叹和Eric Bribosia是通过共同的“圈内”朋友偶然相识的,他们发现虽然彼此一个以做当代艺术和影像为主、一个以做音乐为主,但对很多方面都有非常有默契的共识。从2012开始,两人开始“跨国”通过网络共同创作,比如Eric为炭叹的影像作品《咸安一梦》做了配乐。当年底,炭叹因为去欧洲参加电影节和艺术项目,在比利时逗留了一段时间,开始在现实中跟Eric的实验爵士乐队“Mû”合作,在布鲁塞尔进行了多场影像和音乐的互动演出。从2013年起,Eric Bribosia被炭叹任教的湖北美术学院聘为海外专家,与她和几位老师、艺术家一起策划和执行一个全媒体(Multimedia)/跨媒介(Intermedia)的艺术节,从此两人开始更多的一起工作和创作。

从2013至2014年,两人尝试让彼此不同的艺术经验发生更一体化、而不仅是拼贴性的互动,于是合作了一系列音乐、影像、装置与行为交互的作品——从艺术空间里的展览、到摇滚Live House的演出、甚至户外的行为和声音表演,应有尽有;并与不同艺术家如比利时音乐人Matthieu Ha、及中国艺术家李凝(凌云焰肢体游击队)合作。

通过两年多往返欧洲和中国的艺术碰撞,两人发现他们共同的兴趣在于“跨媒介”的艺术创作——即混合和混淆表演/行为、影像和音乐等不同艺术种类的创作,而不满足于、或者说是不擅长于被冠以确定的“电影人”或“音乐人”的称号,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本来就是“多维”的——单一的创作媒介已无法表现今天复杂而多变的现实。于是,在2014年底,他们正式成立了跨媒介的创作组合“TanBo”。

蔡:在当今世界走向大同,文化兼融的时代,你们的身份的优势在哪里?

TanBo: 再次感谢策展人谈到 “优势”。其实TanBo并不认为“东西融合”就有绝对优势,只是可能看问题和创作时的视野会更广一些。比如这个“Venize双年展”的作品,他们在创作时会考虑中国的艺术圈和西方的艺术圈的不同情况,尽量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并开一些“国际玩笑”,让两边的“圈内人”看到这个作品时都能进入“圈套”,并会心一笑。但说实话,这非常难。

无可否认的是,不管是他们的生活还是艺术,在今天都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因此TanBo也想以自身这种特殊的组合作为一个“相对参照物”,让来自不同文化的观众通过他们的作品都能产生一些对自身与“大同世界”的思考。除了双年展这个作品,他们近期还在做另一个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里探讨社会现实与身份、灵魂之间的矛盾的长期项目《未知仪式》,就是试图以自己的“国际”身份,来衡量地点与精神的关系。

蔡: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也曾经有过以假乱真的作品,比如严磊和洪浩的“文献展邀请信”。而你们TanBo 这次是针对威尼斯双年展,你们的作品的指向是什么?

TanBo: 严磊和洪浩的“文献展邀请信”确实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讨论“真假”问题的经典,记得在策展人所著的《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中“与他者或物的互动”这一章节也写到了这个作品。从本质上来讲,“Venize双年展”也在追求“与他者或物的互动”——TanBo不光想告诉“观众”他们获奖了,当然也想得到祝贺、称赞、怀疑和抨击。要谈到“指向”,TanBo认为这个作品并没有特意“针对”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只是一个“殿堂级标准”的艺术符号,他们而更多地是在讨论今天的艺术价值体系,以及一个艺术家作为个体怎样去与其合作、抗争,以求生存。

“Venize双年展”和“文献展邀请信”的最大区别在于,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骗局”,而是一个与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存在的“展览”——TanBo确实在威尼斯双年展的“现场”做了很多作品,然后他们把这些作品集结成了一个他们自己的展览,得了一个自己颁发的奖。即使TanBo不发动在现实空间里的“世界巡展”,而只在微信上展示,也不能抹灭它本身是一个展览的“事实”。其次,这两个作品在与他人的互动的方式上截然不同。“文献展邀请信”创作于1997年,那时两位艺术家是以真正的信纸去跟他人互动的,收到信的人在开心、懊恼之后,顶多回一封给艺术家的信,因此互动是在艺术家和一个受众间两两对应的。而今天我们在一个网络媒体的时代,任何一个“水军”的点赞和转发都可能会引起四面八方的波澜,更何况是TanBo的获奖消息被一些艺术圈内的很多人转发了,因此TanBo利用了这个时代的便利,创造了一个“多方互动”的平台。

蔡:你们的这个作品不管是弄假成真,还是真真假假,传播还是挺广的,给人的印象也很深,达到了你们预想的效果了吗?

TanBo: 应该说达到了预想的效果第一步——即以“自媒体”的方式取得了中外“圈内人”的信任与质疑。在2015年11月到2016年1月期间,通过TanBo在微信、Facebook和邮箱里大肆散布消息,有数百位知名人士点赞、转发、评论了他们的“获奖新闻”和“线上展览”(具体名单请到TanBo官网或微信公众号查看《这也许是史上第一张“艺术展的观众名单”!》)。因此,这个虚拟的双年展在名人的“镀金”中逐渐变得“真实”起来。

但是,“Venize双年展”的旅程才刚刚开始——TanBo真正希望达到的效果是“真假不分”,这要通过现实的展览和“大众媒体”来实现。也许有人听说过在美国常常引起轰动的社会活动家组合“The Yes Men”,他们长期冒充国际级机构和公司的代表,在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发表一些讽刺这些机构和公司的言论,他们甚至“代表”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言,接受了诸如BBC之类的世界一流媒体的采访。TanBo当然不指望自己能望其项背,TanBo也不希望真的成为“世界名人”,他们只想用艺术去讨论艺术,浓缩出当今的艺术世界本来就“真假不分”的现实。这次的“异质共生”展览就是一个可贵的开始,随着 “世界巡展”的逐步展开,以及更多艺术家的加入,这个展览一定会越来越真假难辨……

蔡:你们的住在两地之间,武汉与布鲁塞尔。怎样适应生活和分配你们的时间?

TanBo: 这个问题简直是切中了要害,对TanBo这样的“国际组合”来说,最难的就是“时空穿越”了。目前因为炭叹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系读博,他们暂时在比利时多一些,但是他们也无法放下中国,并也计划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还好在今天这个时代,网络可以解决很多问题。TanBo在他们的邮件签名里写的是——“生活和工作在别处”。

“Venize双年展”巡展-重庆站将落地“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 by TanBo


展览主办方及场地: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6年1月23日至12月22日

出品人:陈汇江、邹玲

展览统筹:田东、周能

海外召集人:向承美

学术支持:栗宪庭、梁克刚、赵国君、张海涛

策展人:蔡青

"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为一个跨越一整年的重量级国际当代艺术大展,展览由三部分组成:

一、“实验-超越”2016年1月23日-3月7日

二、“重生-扩展”2016年4月16日-6月20日

三、“沟通-共融”2016年10月22-12月22日

在第二阶段“重生-扩展”部分,TanBo的《Venize双年展巡展- 重庆站》将作为“压轴戏”于 6月11日-20日展出,届时将产生各种艺术史上鲜见的惊喜事件,期待您的到场参与!

TanBo在“Venize双年展”上的作品《两个外来的面具黑客入侵了邱志杰的<金陵剧场>》

                                   TanBo获奖场景

2015年11月,由中国艺术家炭叹和比利时艺术家Eric Bribosia 组成的TanBo组合在威尼斯双年展第56届国际艺术大展现场创作了一系列行为/表演、装置、图片、影像、声音、跨媒介艺术作品,并在22日一举获得艺术史上第一个“Venize双年展-Super Lion 最佳艺术家”大奖!他们的获奖新闻和获奖作品介绍于2015年11月底至2016年1月初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在facebook被全世界各地网友”like”、并像病毒一般蔓延到数百人的电子邮箱中……

在万众瞩目之下,他们将把“Venize双年展”搬到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再度评出轰动艺术界的神秘大奖,并同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直播,让中国与世界见证这个奇迹般的展览!

"Venize双年展"详情点击 这里

Normal
0



10 pt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gt;?]}¢¨°·ˇˉ―‖’”…‰′″›℃∶、。〃〉》」』】〕〗〞︶︺︾﹀﹄﹚﹜﹞!"%'),.:;?]`|}~¢

 
 
 
 
 
 
 
 
 
 
 


 <w:LatentStyles DefLocke…

                                                         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外景

 

策展人蔡青 (当代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国美博士、天津美院教授)

策展人蔡青 (当代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国美博士、天津美院教授)

年度大展“异质共生”展览前言:

在我们这个时代,时间差异与空间差异已经不复存在,科技几乎延伸进人类的一切领域,并迅速逼近技术上模拟意识的终极阶段,真实已经变得模糊,虚拟的真实统治人类的意识,并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媒介事件与人们亲历的事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真实意义被吞噬、拼贴和重新制造,在消费、娱乐、广告、选举以及政治流中变得平淡无奇。面对信息的狂轰滥炸,人们意识已经习惯断断续续灾祸,这些灾祸不可思议,而我们却视若无睹:恐怖袭击、战争暴乱、核武器扩张、股市崩盘、臭氧层破洞、生物变异……充斥于我们的生活,现实世界极度虚幻与错乱,人们常常处于空洞的状态,用及时享乐来麻痹自己,近乎失去了主体意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异质共生”的展览旨在唤醒大众对现实处境的关注,摆脱虚拟世界对人类的操控,探索现实中感知和体验个体生命价值的渠道,摆脱宗教,种族,国家的桎捁,寻找异同共融的天地。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通过思想碰撞和地域置换进行沟通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去破除屏障,发掘和重建未来的异质共生空间。

以“异质共生”命名的当代艺术展,包括观念图片,录像,展览以多媒体,综合材料,电子互动,微电影,小剧场,装置,行为艺术,绘画及文本方案等等。我们在选择艺术家时,力求以老中轻来囊括目前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完整阵容。作品强调先锋性,前卫性,重点表达当前全球关心的议题,呈现不同的场域在当代艺术中发出的声音。

展览第一部分“实验-超越”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