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隔绝的记忆:走进互动环境剧场「Space Ark 2020_Day 968」 / by TanBo

文|Amitā

南方城市的秋夜,天气依然闷热,在一座逾1700年的古城的某处空旷天台上,百余人坐成一个矩阵,引颈向天,既兴奋又忐忑,手腕上红、黄、绿的荧光手环暗示着他们所处的不同阵营。

——这个场景超现实得如同电影片段。天空中穿梭的无人机记录着他们时而爆笑、时而沉思,时而上台选择按钮的一切行为。他们,就像是这场戏剧的演员——未来的。因为在此刻,他们自身才是观众。这就是此次互动式戏剧的妙处——它的情节不是按既定的流程走,而是由参与的观众们触发。台上台下,人人都是艺术家。作为其中一名触发者,我参与了这整个有趣的过程。

请点击上图见作品详情




氛围:混杂的赛博国度


“登船”之前,我默默提着一份打包的食物,入座最后一排。我的左前侧,是几位穿着吊带的法国籍年轻男女,欢快地用他们的语言谈天嬉笑;我的身后,有走动的工作人员在用粤语,口吻严肃地测试和对话;我头顶的屏幕闪烁着宇宙中闪亮的星云,而我眼前的大楼变换着荧光色彩,每个格子里似乎都会蹦出进一步的游戏提示。这让我顿时产生一种颠覆时空的错觉——我不是在21世纪初的中国南方沿海城市的某处相对隔绝的天台,而是带着人类硕果仅存的肉身,即将出发前往宇宙中探寻新家园。同伴当中有些人还不知道面临历史的转捩点,带着度假的心态享受如《雪国列车》头几节车厢一般的待遇。

肩上一重,突然就呼吸都黏塞,在本能下所做的,是打开盒装的食物——一份意面简餐,也十分类似飞机餐——狼吞虎咽,体味在食道间阻滞下行的感受。毕竟,不知道再次吃到属于碳基肉身的实体食物,要到什么时候了。


「Space Ark 2020_Day 968」演出现场

观看/参与演出的观众

“领航员”/导演炭叹在引导观众



回溯:真幻切换的现实

这种提前营造出的悬念强烈的氛围感,在正式开始后,演员和观众双方的焦灼才随着一件件“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得到了一定的舒缓——参与者终于意识到自身的身份:原来找寻的“新家园”,就是更高维的大数据的生命形式;而台上的演员作为“领航员”,则需要随着“绿码”观众的“盲盒”选择,被随机地赋予表演次序和任务。这些“领航员”甫一开口,周边冰冷无机的宇宙站空间遍似逐渐隐去。他们讲述的,是我们熟悉万分却又在游戏设定中久远逝去的那部分记忆——他们讲述2020年武汉封城,互相协助“抢菜”和逗趣;他们还原在深圳隔离,地铁越站,一家三口百无聊赖地打发时光;他们夸张演绎网络超级主播,带货防疫用品、抗癌黑蒜;他们回忆2019年进入大学,却连上三年的网课,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度过了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三年,即使你们觉得只过了一天。”

——可是对台下观众来说,只看了一小时,却好像回溯了亲身经验的、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三年。历史的循环、文明的矛盾和生命的困境就留驻这真实/虚幻交织之间。

另一层的“真实照进虚拟”则是启用了大量生活在周边的素人演员。他们的素材就是自己日复一日的基本生活。比如驻守古城城门的保安,比如在附近开杂货水果店的大姐,比如就在这一栋楼办公的设计公司职员……他们获得了全场最多的掌声和笑声,也为这出荒诞象征的寓言故事,抹上了几分现实主义的底色。

每个窗口内是一家人的故事

办公楼里的建筑设计公司职员




空间:废墟里的合体


if工厂自带的走廊分隔区,成了最天然的舞台布置。这种区隔既是今日科技高速发展的凝练展示,又凸显了“隔离”主题下人与人之间打不破的屏障,让人联想到杨德昌导演在80年代的《青梅竹马》里,演员走过的现代化大楼——当生产的脚步越来越急促时,却将一片空芜展示给了他们看不见的“戏外人”。

同样的对现有空间的利用还体现在了为人称道的最后一幕中:当“飞船”正式发射之后,演员换上奇装异服,不知是宣誓最终与人类混交的新型病毒,还是已经将肉身湮去、已数字化生存的一群幽灵,将观众引入舞台区边上的未完成的毛坯房,在这片烂尾的“废墟”上,携手共舞。刚才的戏里戏外人,在此合体了。


「Space Ark 2020_Day 968」表演尾声




——不及盖起,已经楼倾。也许在无尽的宇宙增熵中,不论是碳基还是数字化的人,其命运共同体都会最终搭乘着时间之箭,成为渺茫的星云中消逝的一粒尘埃。

而只有曾经被共同讲述、共同看见的那段记忆,才是真正的历史,如附于皮肉之上的毛发,如蛰伏于冰川底层的暖流。

 

《青梅竹马》(1985)剧照

「Space Ark 2020_Day 968」现场

 



作者简介

Amitā

港中大跨文化研究硕士,传播学、汉语言文学双学士,曾历任知名报社记者、电台主持、高校教师,现从事电影活动策划、撰稿、古琴教学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