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11月11日讯(记者 吴炳然)
你试过在一个面积有五千平米的旧厂房里,或站着或走动着观看一场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剧场吗?你试过一个剧场一秒带你走进20年前深圳的生活场景吗?你试过在一个剧场里看别人的故事仿佛自己在做人生选择吗?
11月4-5日晚上, 由著名跨媒介艺术家炭叹导演/剧构的沉浸式、参与式环境剧场作品《宇宙方舟2020之火龙眼》「Space Ark 2020_Day 1381」在拥有五千平米的蛇口价值工厂机械大厅接连上演2场,带你沉浸式体验一个具有不断“生长”的、公共参与性的跨学科表演艺术项目。
据悉,10月27日至11月12日举行的2023年蛇口戏剧节由招商文化演艺互联主办,以“新空间演艺”为题,10组创作者将在非剧场空间中,创作与空间适配的作品。
由著名跨媒介艺术家炭叹导演/剧构的沉浸式、参与式环境剧场作品《宇宙方舟2020之火龙眼》「Space Ark 2020_Day 1381」于7月初入选了2023年蛇口戏剧节,历经4个月的孵化创作,于11月4日-5日晚上盛大上演。
据了解,「Space Ark 2020」是由艺术家炭叹发起的系列作品,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公共参与性的跨学科表演艺术项目,它以社会中的特定场景空间为舞台,以普通人的真实经历为素材,以幽默、科幻的视角来讨论2020后人类的总体境况。
“这个简单的搬玻璃动作,我每天都要重复上千次”。随着投影画面中的工人动画人物向大家演示搬玻璃砖的动作,引领大家走进话剧讲述的故事里。此次表演是这个项目的“3.0版本”,蛇口价值工厂气势恢宏的机械大厅瞬间化身为一艘宇宙飞船,一些在地居民和机器人、虚拟人登上飞船,成为了也许是最后一批能离开地球的人。但是,他们每人却被困独立的太空舱,并受制于无形的人工智能力量,谁也不知飞船何时发射,或毁灭。而他们的命运——将由每一个参与的观众决定。观众们需要解开飞船动力的奥秘——藏于飞船的前身——广东浮法玻璃厂的遗骸中。
1987年,这里的开厂炉火曾由一条喷火的巨龙点燃……广东浮法玻璃厂曾是八九十年代中国最先进的浮法玻璃厂,1985年由中、美、泰三国合资1亿美元兴建。2009年,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停产。自2013年深港建筑双年展以来,玻璃厂被改造成深圳著名创意园区“价值工厂”,化身为深圳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打卡点,代表着蛇口的工业记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表演使用的“机械大厅”面积超过五千平米,大厅里气势恢宏的88个熔窑柱头,宛如兵马俑阵营。导演炭叹根据厂房和柱子的天然结构,切分了十个“太空舱”作为8组演员的“房间”。在装置和灯光的作用下,曾经被人们遗忘的老工厂在一瞬间成为了一艘承载未来的宇宙方舟。
演出与观演的巧妙结合
演出的观演关系构思巧妙,通过建筑的现成结构,将观众分为二楼的“旁观者”(Onlookers)和一楼的“参与者”(Participants)——旁观者们只能从楼上俯视全部“太空舱阵列”的众生相,而参与者们则可以近距离身临其境地接近演员、甚至直接与他们互动。参与者中,有10位“调查员”,在入口由一个抽奖程序选出,而这10位需要完成与他们的编号一一对应的剧情任务,“激活”每个太空舱里的表演,才能进入下一段剧情。
演出的剧情由“宇宙控制中心”向全体演员和观众提出的问题、以及演员向观众提出的问题来划分场次结构,共27个问题。这些问题的主题关于蛇口、关于深圳、关于世界、关于环境与动物、关于人生选择、关于对过去与未来的追问。而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来自在创排过程中演员的真实回答,或者观众真实的现场反应。
如:“你去过1987年的蛇口价值工厂吗?”——引出的是玻璃厂工人的剧情;“你觉得动物是比人更忠诚的家人吗?”——引出了退休图书馆管理员与狗的段落; “你的收入低于深圳市平均工资吗?”——引出了农村退休老人当才艺主播赚钱的真实经历;“你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吗?”——引出了曾经的老板、现在的“二次元中医”的个人讲述;“你的国家正在发生战争吗?”——引出了乌克兰的音乐家和舞者充满悲伤和愤怒的表达……
当观众们打开一个个舱门,就进入了一个个独立的宇宙——这些宇宙跟我们的生活同在,只是在不同维度,装载了多样的人生、命运、情感和灵魂。在表演的后半部分,还出现了让楼下的观众在一个空着的太空舱里接听宇宙控制中心的电话的即兴情节。这位随机的观众根据指令找到一袋沙并剪破了它,让沙在众人面前流走,然后告诉大家“这是地球上的最后一袋沙子,没有沙就没有玻璃,没有玻璃就没有火龙眼”——仿佛在用诗意的行动表现着一去不复返的时间和物质。还有一场戏是飞船动能即将耗尽时,演员们抬头问楼上的观众们问题,让他们用点亮手机手电筒来回答。当黑暗的机械大厅里出现星星点点的光亮,人们的心被连在了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老玻璃厂和那条“火龙”的故事线索一直在穿插闪现。1号太空舱里复活的数字人工人可以直接“看见”观众并和观众互动,他请求观众帮忙寻找火龙眼——飞船重获动能的核心能源。2号舱的真实老工人讲当年在玻璃厂里怎样干活,但表示自己不知道火龙的下落。之后的多个演员都提到火龙眼,小朋友的龙灯、狗狗的项圈、中医的丹药等多个道具来映射火龙眼。最终,大屏幕上出现了“遥远的东方有有一条江”耳熟能详的歌词,全体演员和观众进入了大合唱。
合唱结束后,柱阵上方的大屏幕上出现了1987年的此地——当年的蛇口与浮法玻璃厂,一张张玻璃生产线的照片和当年的工人的脸把所有人带入了时空漩涡中。然后,一些玻璃碎片从一地的碎玻璃渣中升腾,慢慢形成了一条玻璃做的巨龙!在龙的“诞生”过程中,几位神秘的萨满鼓手突然现身,远古的鼓声从大厅的各个角落传来,一支头戴红冠的女性桑巴鼓队从柱阵之后走来,一字排开、齐整有力地敲打起了庄严震撼的节奏。桑巴鼓队走入两列太空舱之间的“中央大道”,以击鼓巡游的方式,吸引了“乘客们”尾随他们向前出发,条长长的欢乐的队伍在七彩灯光中回到最初的“登船口”,只有机器人还留在原地独自舞蹈……
玻璃厂老工人刘坤荣在演后回顾最后震天动地的鼓声:“这种声音就好像当年玻璃炸板了,轰呜声撕心裂肺,相当震撼。再现当年切割线,又听昔日炸板声。”这一站的“宇宙方舟”已驶离深圳蛇口,但是它揭开的尘封的回忆、带来的真实故事、汇聚的社群能量,已让每一根石柱都会回馈了深深混响。
人工智能科技的跨界融合
这个参与式、沉浸式的特定场景剧场,以游戏、探险的方式激发一场链接过去和现在的追忆和思考,以科技的力量呈现未来幻想与追问。此次创作团队集合多位业界大咖,如实验音乐人李劲松、未来艺术策展人张海涛、北京大学计算机艺术系创始人/人工智能艺术家高峰、武汉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资深舞美设计贾思,跨界制作人/社区活动家屈虹等,打造一个跨媒介、跨学科的共创矩阵。
在技术方面,此次剧场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计算机艺术实验室合作,定制了独有的数字人角色和操作系统、以及新媒体影像内容;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智能机器人也担任了剧中的主要角色;另外,易科国际带来了先进的沉浸声音响系统,打造了渗透整个空间的声音体验。在剧情部分,还加入了ChatGPT这个“编剧”创作的线索与台词,让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博弈成为现实。
社会人文与社群关怀的缩影
导演炭叹认为,环境剧场或特定场景剧场,不该只用“环境”或“场景”作为舞台背景,而要“让环境说话”。“机械大厅这个庞然大物在今天的蛇口,在对我们说什么呢?今天的年轻人们来到价值工厂,只忙着穿着二次元服装打卡拍照,谁还看得见当年的火光?”炭叹表示,在这样一个本身就蕴含着翻天覆地的历史的空间里,最好的“戏剧性”是让生活中的那些火花重现。于是,炭叹找到了这个工厂的几位“原主人”——浮法玻璃厂的元老级员工们。一方面,她邀请电气工程师王立辰作特别顾问,他就是1987年开厂点火仪式中“火龙”的喷火系统设计者。另一方面,更邀请了一位真正的玻璃厂工人(刘坤荣)来出演!他将用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带观众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引出本剧的关键情节线索——火龙眼。
邀请当地居民表演,拼出历史与个人记忆相融的“蛇口地图”
更特别的是,本剧也延续了炭叹的前几部作品的特色,除定向邀请个别专业人士之外,也在地招募了能代表蛇口社区的合作者与表演者。大部分演员是在深圳、尤其在蛇口招募的普通人,年龄从8岁到68岁。他们展现了自己真实的身份、故事与情感,包括蛇口图书馆的退休管理员、做国际物流的小微企业主、国际学校的小学生、从农村老家来深圳的老人、玩二次元的中医、艺术疗愈师,还有几位国际友人——让人们的视野触达斯里兰卡上涨的海平面,和乌克兰的连绵战火中……
历时四个月,这个项目完成了对浮法玻璃厂的调研和对演员的选拨。“可以说,这个研究和孵化的过程远比最后的呈现精彩。参与交流的人士包括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建设者们、学者们、在蛇口居住了三十年以上的居民等,无数历史的与个人的记忆碎片被收集起来,终于交织成了一副万花筒般的‘蛇口拼图’。”炭叹坦言,在此基础上,最后的表演作品以在地社群能量为动能,让本地居民成为了聚光灯下的主角,用集体智慧一起打造了这艘“宇宙方舟”。